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在职业危害相关技术标准中,将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统称为“粉尘”。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细颗粒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此外,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
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人体呼吸器官本身就有很强的防御粉尘(细颗粒物)进入和沉积体内的功能。
细颗粒物进入肺部及人体的防御机制如下: 吸入空气中的粉尘(细颗粒物),首先经过鼻毛格栅的阻滤,继而受到鼻咽腔解剖结构的影响,气流方向和速度改变,在鼻腔及咽部形成涡流,尘粒(细颗粒物)受惯性作用,大于10μm的易撞击而附着于上呼吸道壁上,这样一般可阻滤吸入空气中30~50%的粉尘(细颗粒物)。
气流进入下部呼吸道后,随气管、支气管的逐级分支,气流速度变得缓慢,气流方向改变,气流中的尘粒(细颗粒物)沉降附着于管壁的粘液膜上,粘液膜下纤毛细胞的摆动将粘液推向喉部,随痰排出体外,此部分阻留的粉尘多在 2~10μm大小。
能进入肺泡的细颗粒物,多数小于 2μm,大部分被肺内吞噬细胞吞噬,通过覆盖在肺泡表面的一层表面活性物质和肺泡的张弛活动,移送到具有纤毛细胞的支气管粘膜表面再被移送出去。
进入肺泡的细颗粒物只有很小一部分被尘细胞(吞噬有细颗粒物的吞噬细胞)带入肺泡间隔,经淋巴或血液循环而到达肺及人体的其它组织,引起生理病理作用。
只有吸入的细颗粒物数量过大,人体呼吸器官的防御功能不能将其过滤、附着、阻留,或细颗粒物沉积于肺泡又不能完全清除时,才会在肺内沉积,从而从物理和化学两个维度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物理上的异常导致尘肺病,化学上(有毒)的异常导致肺癌。
(本文来源/PM2.5) 相关新闻推荐 药企应如何对待新版GMP的改造升级医药投资策略 IPO重启加剧分化新版GMP标准实施 无菌设备企业受益全球医药市场动态的新形势新版GMP:将会给中小型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原料药生产中干燥操作必须严格按GMP要求抗PM2.5口罩尚无出台明确生产标准我国拟建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医药业药品降价政策屡屡受挫GMP认证制度成药机行业繁荣的直接因素制药企业的新版GMP认证仍需努力对医疗仪器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规范 将参照药品管理办法2013年制药不差钱 药企收购个案盘点新GMP认证成果呈现 无菌药产业集中度提升2013年FDA批准的27个新药汇总
气溶胶静电计 3068B
单分散液滴发生器 MDG100
激光光度计 8587A